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该规范将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住房是民生之本,住宅品质的提升关乎每一位居民的生活质量。新规的深层逻辑,是回应3个时代拷问:老龄化社会如何实现"原居安老"?双碳目标下怎样打造绿色人居?当城镇化率突破65%,如何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现行的2.8米层高标准已沿用十余年,最初制定时更多考虑的是"居者有其屋"的基本需求。当人均住房面积突破40m2(202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人们对空间品质的追求自然水涨船高。相比于过去的住宅建设标准,新规范在多个关键领域进行了提升和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层高提升:新建住宅的层高不低于3米,相比过去常见的2.7-2.8米,提高了20厘米,有助于改善居住舒适度。2. 隔音标准提高:楼板隔声性能要求从“不大于75分贝”降低至“不大于65分贝”,外窗隔音性能也相应提高,以减少噪音污染。3. 日照标准:规定每套住宅都必须有至少一个满足日照标准的房间,改善居住采光条件。4. 电梯配置标准:4层及以上住宅必须配备电梯,提高居民出行便利性,减少未来加装电梯的需求。5. 适老化设计:要求卫生间预留扶手安装条件、门宽增加、无障碍公共出入口等,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6. 能耗与绿色低碳:明确供暖和空调设施的配置要求,并规定空调外机必须安装在专用平台,以提升建筑节能效果。7. 安全性提升:包括燃气、电气安全标准升级,阳台、楼梯栏杆高度提高,通信设施优化(如电梯内手机信号覆盖等)。8. 智能化发展:鼓励推广全屋智能化设备,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使未来住宅更加智能和便利。新规对居民生活的利好也是极为直观的,首先就是居住舒适度大幅提升。尤其是空间感增强,居住体验更佳,当层高提升至3米后,室内的空间感更加开阔,减少了压抑感,同时也增加了家具布置的灵活性。例如,层高增加后,能够容纳吊顶、新风系统、中央空调等设施,而不会影响居住舒适度。研究表明,层高提高后,室内采光能提升30%,居住环境更为明亮通透。同时,隔音性能提升,减少邻里干扰,新规大幅提高了住宅的隔音要求,特别是楼板隔声标准从75分贝降至65分贝,意味着楼上住户的脚步声、家具移动声等对楼下住户的干扰将大幅减少。这对于高层住宅来说尤为重要,能有效改善过去“楼上动静大、楼下苦不堪言”的问题。窗户的隔音性能也得到提升,减少了来自交通、商业区等外部噪音的干扰,使住宅更安静宜居。最后则是适老化与无障碍设计,满足未来需求,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对住宅适老化设计的需求日益增长。新规范在适老化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例如:4层及以上住宅必须安装电梯;卫生间必须预留扶手安装条件……等。在成本方面开发商方面曾有测算,每增加10厘米层高,单方造价就要增加大约1.5%。而购房成本来看,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增加的成本部分转嫁给消费者,购房价格可能略有上升。不过,考虑到政策对市场调控的影响,房价上涨幅度预计不会过大。不论如何,这场不断推进的品质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好房子"的标准,从单一居住容器进化为承载安全、舒适与可持续的生活载体。而新建住宅将朝着更高端、更宜居的方向演进,进一步推动住宅产品的升级换代。
同时,住房市场由“增量时代”转向“存量优化”,开发商必须适应从“快速卖房”转向“提升居住品质”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