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城镇化“下半场”空间有多大。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下半场”,尽管增速放缓,但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城镇化将更加注重质量,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不仅能
改善民生,还能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最近,有海外媒体说“中国的城镇化引擎正在熄火”,他们的理由是,近3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只增加了0.76个百分点,而之前20年每年都能增加1.4个百分点。乍一看,确实是慢了不少。要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算,我们的城镇化经历了4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23年,我们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6.16%,提前实现了“十四五”规划目标。对比国际指标,现在的城镇化的确进入了“下半场”,但是基数变大了,速度自然会放缓。这并不代表城镇化没有动力了,恰恰相反,我们在提升城镇化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最新的国情数据,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还有4.77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有1.69亿,占就业人员总数的22.8%。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39倍,农民进城就业的愿望依然强烈,这些都说明城镇化率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根据国务院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未来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升到70%,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虽然从66.16%到70%的提升不大,按现在的增速计算,这个目标不难实现,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继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当前,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落户。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解决农民工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和社会保险等问题,这些措施不仅能改善民生,还能扩大消费、稳定市场,释放内需潜力。
城市群、中心城市等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需要通过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来增强。过去,城镇化主要依靠大城市推动;进入新发展阶段,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接续发展,通过合理分布人口和经济,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即使我国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需要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实现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
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并不意味着放缓了发展的脚步。相反,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应该注重城镇化的质量,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农民工进城后,他们的消费需求、住房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将大大增加,这些都能转化为巨大的内需潜力。通过提高城镇化率,我们既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又能改善民生,实现多赢的局面。未来,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农民工的落户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总的来说,城镇化的“下半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