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天下 >资讯中心 > 项目 > 正文

一座曲江池,半部《全唐诗》

房天下  2017-08-04 12:35

[摘要] 如果说南湖是涵养文人气质的文化之源,那居住在南湖畔的家族必将也会被历史的文化所涵养而长久立世。

1       

       曲江南湖温婉而雄奇,亦如因它而生的无数文坛妙笔。历代诗词大家在南湖留下的墨迹不在少数,仅有唐一朝的佳作就不胜枚举。而白居易与南湖相爱相随的故事就是盛唐故事中精彩的一笔。

       唐贞元十五年秋,29岁的白居易再一次来到长安。这位曾经的天才少年16岁时就已名满京城。如今,他不得不像其他学子一样站在曲江池头为即将到来的科举而苦思对策。

1

       玄宗以来便把诗词列为科举的必考项目,每年秋闱都会有不少贡生来到曲江池畔赏湖吟诗以备试题。白居易望着曲池秋水捻须轻诵道:“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也正是因为这首《玉水记方流》,让白居易一步登科从此走向人生巅峰。

1

       来年放榜。年整三十的白居易站在长安城南的曲江池畔,面对同科进举的十六位名仕心情还是久久难以平静。他们相约引马直奔大雁塔,纷纷提笔留名。白居易原本不是狂傲之人,可当他正要落笔之时却看到孟郊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心生豪气。他扯下马上的酒壶一饮而尽,蘸饱了墨奋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年!”的千古绝句。从此以后,醉吟先生的名号传遍神州享誉千年。1

       白居易因南湖扬名天下,而他的同科老友元稹却因南湖而被贬江陵。这对官场上的患难兄弟却在对南湖的迷恋上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审美共识。

1

       宪宗继位时,登丹凤楼接受千官朝贺。而白居易的老友铁血真汉子元稹却似乎有一件更迫切的事情要做。他点齐左右游览南湖,并在众人的簇拥下吟道:“春来饶梦慵朝起,不看千官拥御楼。却着闲行是忙事,数人同傍曲江头。”不久,这位耿直汉子因为怒怼宦官而被贬江陵。

1

       当白居易孤身一人再游曲江时难免因他远在天边的耿直老友而触景伤怀。他在诗中写到道:“独信马蹄行,曲江池四畔。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复旦。”曲江美景,无人伴游。白居易的苦闷也只能赋予一纸红笺。

1

       白居易尚能独游曲江,而此时身在异乡的元稹却只能梦游南湖。他梦见与白居易同游曲江和雁塔题名时的盛况,正觉美梦成真却被驿卒惊醒不能入睡。他就着油灯昏黄的灯火写下一首《梁州梦》道:“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元稹的多情人尽皆知,情路上薄情寡性,可偏对曲江南湖却一见倾心,夜不能寐。如此看来他到底是多情还是专情却是另有一番评论。

       再后来,白居易干脆举家迁入曲江池畔。而此时的元稹也奉召入京,二人终于可以如愿同游曲江南湖。每每畅游尽兴都以近黄昏,直到京城中的净街鼓响才恋恋不舍的回城入睡。临行之时白居易竟还振振有词曰:“更劝残杯看月影,犹应趁得鼓声归。”要知道在唐朝,800声净街鼓响完还在街上溜达那是要吃板子的。白、元二人身为朝廷官员却甘愿冒着弹劾贬斥的风险也要尽情观赏南湖的一池碧水,单凭这点便足以说明这汪清水的魅力不浅。

1

一座曲江池,半部《全唐诗》

       据考证,从盛唐到近代在曲江池畔先后诞生了三百多首诗歌并传颂千年而经久不衰。

       多少文豪只为常伴南湖而甘愿放弃仕途权贵,多少风流雅士因为贪恋南湖秀色而置法令于不顾。若不是皇家将其辟为私有,若不是朝廷法度牵绊,南湖能催生出多少传颂千古的名篇佳句谁又能说得清。

        时过境迁,如今的曲江南湖依然是西安人的宜居游玩之地。这里的人和事都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而被后人铭记。真人、真水、真历史,才是南湖真正的价值所在。

       如果说唐诗是中华文学的筋骨,那曲江南湖就是滋养这根筋骨的血液文源。如果说南湖是涵养文人气质的文化之源,那居住在南湖畔的家族必将也会被历史的文化所涵养而长久立世。

1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